華府的安全保證:象徵性與模糊性
2025年8月18日的高峰會顯示,華府對烏克蘭所提供的安全保證在很大程度上僅屬象徵性,充滿模稜兩可的承諾,歐洲領袖與莫斯科很快就看穿了這點。歐洲以要求可執行措施作為回應,而俄羅斯則將這種模糊視為軟弱的表現。這暴露出美國外交中的信譽缺口,並凸顯出歐洲正崛起為該地區的安全穩定器(Deyermond, 2023)。
佈景設定:8月18日高峰會
2025年8月18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召集了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以及包括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芬蘭總理斯圖布(Alexander Stubb)、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以及荷蘭首相呂特(Mark Rutte)等歐洲領袖,共同重新校準對烏戰爭的戰略。會議氛圍與2月在橢圓形辦公室的激烈對峙形成鮮明對比;此次會議展現出合作姿態,尤其是澤倫斯基以一張被占領土的地圖,具體凸顯其領土訴求。各國領袖強調持久安全保證的急迫性,儘管川普的支持依然含糊。歐洲展現高度團結,意在增強基輔於談判桌上的籌碼,但對於美方實質承諾的不確定性仍揮之不去(路透社)。
解碼「橡樹虛張聲勢」
所謂的「橡樹虛張聲勢」(post-oak bluff)是一種撲克策略,指透過極小卻偽裝成強而有力的下注,營造力量假象,與華府的外交姿態如出一轍。川普政府藉由提供廣泛的「安全保證」並暗示類似北約的承諾,投射決心,卻未明確承諾出兵或具體支持。這種模糊性與戰略虛張聲勢一致:營造支持的印象,卻缺乏執行的實質。《大西洋理事會》的分析人士強調,歐洲要求明確性與可行性,若沒有具體且可執行的安全措施,此姿態恐淪為曇花一現,終至無效(Dickinson P.)。
歐洲的戰略解讀與回應
歐洲對華府模稜兩可的態度果斷回應,要求可執行的安全保證與可信的停火安排。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與施凱爾、梅洛尼等領袖一同呼籲類似北約的保護,主張真正的保障——而非象徵性的表演——才是持久和平的關鍵。
同時,歐洲展現戰略自主,動員「志願聯盟」,並提議在「2030戰備」倡議下增加國防經費,強調烏克蘭的安全即是整個歐陸的安全(Taştan Sevinç N., 2025;查塔姆研究所, 2025)。
普丁的精算布局
峰會後,俄羅斯總統普丁公開姿態刻意保持模糊;克里姆林宮聲明強調任何會談的先決條件,並將西方的模糊描述為可加以利用的戰略弱點。這種做法符合其刻意的時間線策略:透過堅持條件與展現強硬,莫斯科爭取時間鞏固戰場成果,同時測試西方決心(查塔姆研究所,8月16日)。私下裡,克里姆林宮向地區專家釋放的訊號,目的在於保留談判籌碼,而非真正準備作出領土讓步。《大西洋理事會》與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分析指出,這些訊號經過精心設計,目的在於於談判中最大化不對稱:若西方的保證證明淺薄,莫斯科即可要求更多讓步,或拖延直至基輔的政治成本上升(大西洋理事會,8月17日;CSIS,8月11日)。
川普的外交:含糊還是投機?
川普在華府的做法結合了交易式言辭與媒體導向的姿態:「安全保證」的承諾與「三方會談」的討論,雖在公開政治層面頗具效果,但在操作細節——如時間表、兵力配置、驗證機制——幾乎缺席。外交關係協會(CFR)與CSIS的分析強調,這種模式是一種外交信號,優先考慮短期輿論效果,而非長期政策設計(CFR,8月18日)。智庫評論指出,國內政治動機進一步塑造此立場。即使承諾缺乏可執行機制,媒體曝光度與「和平締造者」形象仍可轉化為國內政治資本;但在缺乏操作支撐下,這將製造信譽缺口,盟友與對手皆會檢驗。《大西洋理事會》分析強調,若無實質性後續,言辭上的保證恐將威懾負擔轉嫁至歐洲,同時助長俄羅斯算計(大西洋理事會,8月17日)。
對全球地緣政治的影響
A. 對烏克蘭主權與談判籌碼
基輔的談判籌碼如今取決於兩個相關變數:可信、可執行的安全保證,以及持續的西方軍工支持。若沒有明確的執行安排(時間表、兵力、防空體系與驗證機制),所謂的「保障」恐淪為政治表演,削弱烏克蘭於領土與停火條款上的談判地位。分析強調,最可靠的「保障」是一個軍事上強大的烏克蘭——防空體系、遠程打擊與補充彈藥,使任何協議不至於把主權抵押給俄羅斯的脅迫(大西洋理事會,8月17日;CFR,8月18日;CSIS,8月11日)。
B. 對歐洲戰略自主——能力與意志
歐洲在峰會上展現的統一信號,必須匹配硬實力:空中巡邏/「天空之盾」、彈藥增產、情資監視偵察(ISR)、以及可持續的預算。智庫研究警告,若缺乏美國支持與一體化指揮,歐洲的方案可能言過其實,製造言辭與執行間的信譽缺口;要彌補這一點,需要工業規模化、分攤經費,以及與北約更清晰的分工(Momtaz R., 4月3日)。簡言之,歐洲的「意志」已經顯現,但自主性將取決於部隊生成的速度,以及任何保障的可執行性。
C. 對美俄動態:三方前景與風險
一個三方軌道並非不可想像,但若華府承諾依舊模糊,而莫斯科則尋求拖延與對等,那就充滿風險。CFR評估指出,俄羅斯提出的條件旨在鎖定頓巴斯戰果並凍結前線,以測試美國主導的保障是否具實效。若缺乏具體的執行機制,「先達成協議,細節以後再說」的做法恐將制度化不穩定,並引發反覆脅迫;若有強而有力的執行,它可能威懾復發,但這需要持續的美歐協調與對俄侵略的可驗證限制(大西洋理事會,8月17日;CFR,8月18日;CSIS,8月11日)。
情境與戰略路徑
從峰會動態可見三種典型軌跡:
最佳情境:框架協議——停火,凍結前線但不正式承認,確認烏克蘭主權,並透過北約夥伴與「志願聯盟」倡議逐步落實安全保證(Kupchan C.A., 7月1日)。
最壞情境:普丁在被占地區建立事實控制並邊緣化基輔主權,而西方的模糊立場導致基輔的談判籌碼崩潰(《華爾街日報》,8月)。
最可能情境:不穩定的妥協——部分保障、有限的西方支持,以及頓巴斯持續衝突,談判於互不信任中進行。
政策選項涵蓋加強同盟協調(如聯合防禦、制裁、安全一體化)、美歐對俄的「胡蘿蔔加大棒」施壓,以及國際刑事法院(ICC)問責與維和等多邊機制(Alliance for Peacebuilding, 2024)。風險包括凍結衝突、領土分裂或訊號誤讀;成功取決於明確的後續、信任建構,以及對停火穩定性、西方預算分配與俄方底線轉變等指標的監測。
作者視角:外交路線圖
短期里程碑包括鞏固三方框架:安排川普—澤倫斯基—普丁的三方高峰會,並於8月底前正式化「志願聯盟」的維和戰備。關鍵操作需求包括:驗證協議、明確的安全承諾(防空、與表現掛鉤的制裁緩解)、透明的保障機制。必須調動多邊機構:北約未必透過成員資格,而是透過一體化支持。有效的外交需橫跨西方各首都進行協調,統一議會授權、防務戰備時間表(如歐盟防務倡議的戰備節點),並借助聯合國等機構以取得合法性與監督。
結論
8月高峰會揭示了華府的「橡樹虛張聲勢」:一種言辭大膽卻實質模糊的舉動,迅速被歐洲與俄羅斯看穿。歐洲在美方模糊中凸顯為更具信譽的安全行動者,而莫斯科則測試西方決心。持久和平如今需要操作上的明確性、可執行的保障,以及協調一致的西方領導。否則,今日的契機可能淪為明日的戰略幻影:一扇因含糊與分歧優先事項而迅速關閉的外交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