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朝鮮半島戰略參與評估》總結
一、總體概述
這篇報告系統分析了川普政府時期美國對朝鮮半島的總體戰略,從經濟、同盟管理到無核化外交,揭示出其以交易化邏輯取代傳統同盟機制的根本特徵。
整個時期的政策框架由兩條主線構成:
對韓國的交易性施壓——強調防務經費分擔與貿易再平衡;
對朝鮮的個人外交——以領導人直接會晤為主導,試圖以高層關係推動無核化。
二、經濟與同盟政策
特朗普政府成功為美國爭取了大量經濟利益:
韓國購買波音飛機、GE發動機和美制預警系統,總額超500億美元;
韓國簽署長期LNG進口合同,並投資美國電網與稀土產業鏈。
這些交易強化了美國的供應鏈安全與製造業復興,但也被韓國視為外交讓步以換取政治穩定。
在防務方面,美國要求韓國將分擔費用提高至50億美元(原為10億美元),甚至提出2035年前將軍費提升至GDP的5%。
這種金錢化的安全議題削弱了美韓互信,並在特朗普單方面取消聯合軍演後,引發了盟友對美國安全承諾的質疑。
三、無核化外交與三次峰會
新加坡峰會(2018):首次實現美朝領導人會晤,但聲明缺乏具體時間表與驗證機制。
河內峰會(2019):因“全面裁軍換全面制裁解除”與“部分裁軍換部分制裁解除”的分歧破裂。
板門店會晤(2019):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成果,更多體現為即興外交與個人舞臺。
這些峰會短期內降低了軍事緊張,卻未帶來任何實質裁軍;反而給朝鮮爭取到時間,在外交掩護下迅速推進核與導彈能力。
四、結果評估
朝鮮在峰會後正式宣稱為“不可逆轉的核國家”,並擴充至約50枚核彈頭。
特朗普的言論與內部“核凍結”討論,等同於事實性承認朝鮮核地位。
這種政策漂移導致:
核擴散風險上升;
韓國、日本對美國“核保護傘”的信任下降;
同盟內部出現“自主防衛”與潛在核武化討論。
五、戰略遺產與政策建議
遺產特徵:
短期經濟收益顯著;
同盟信任被侵蝕;
朝鮮核能力反而增強。
建議方向:
重新確立戰略同盟定位——將防務談判與戰略威懾脫鉤,恢復聯合軍演;
由徹底無核化轉向防擴散管理——以核生產上限與出口禁控為核心;
重啟南北合作作為外交杠杆——在嚴格制裁框架下允許有限經濟交流,作為未來談判籌碼。
六、結論
特朗普的“峰會外交”在短期內製造了歷史性突破與巨大輿論效應,但長期結果卻是:
經濟成果與戰略成本錯位;
同盟體系脆弱化;
朝鮮核能力制度化。
最終,美國以短期的政治舞臺與經濟利益,換取了一個更強、更難以逆轉的核朝鮮與更加不穩定的東北亞安全結構。
川普對韓半島戰略參與評估:經濟、同盟管理與無核化外交
一、戰略基礎與主題取向
1.1 引言:川普亞太戰略的框架
唐納德·J·川普總統的韓半島外交,體現出一種與既有外交慣例截然不同的激進轉向,其核心是「美國優先」的外交原則。這一方針以一種雙軌方式展開:
對南韓(ROK)而言,川普採取高度交易性的策略,重點在於重新平衡貿易協定與推動激進的軍事經費分攤;
對北韓(DPRK)則實施非傳統、風險極高的個人外交,源於川普多次表達的希望直接會見金正恩委員長的意願。
這種「交易性同盟管理」與「即興式外交」的並行操作,根本性地重塑了美國在東北亞的政策動力學。
推動這一系列行動的政策目標有二:一是實現經濟再平衡,著眼於減少貿易逆差、透過大型出口協議創造美國就業機會;二是落實軍事負擔分攤,要求南韓在自身防衛以及駐韓美軍(USFK)維持上承擔顯著更高的財政責任。
1.2 南韓作為外交仲介的角色(文在寅因素)
南韓總統文在寅是這一外交時期的關鍵政治催化劑。他的政府積極利用正在興起的美北高層對話,推動首爾內部的南北和平議程——也就是 2018 年《板門店宣言》。
文在寅將改善與平壤關係置於優先位置,因此他「迫切希望美北核談判取得突破」,以便繼續其雄心勃勃的南北接觸進程,而這一進程此前受制於美方主導的制裁框架。
川普政府的策略,是把大型貿易與投資協議的承諾視為首要的外交籌碼。透過確保大量雙邊經濟承諾,美方有效削弱了南韓對有爭議安全議題(例如《特別防衛費用分擔協定》(SMA)成本結構)的潛在抵觸情緒。
經濟合作因而成為關鍵潤滑劑,確保首爾在高度不可預測的美北峰會進程中保持積極配合——即便該進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傳統同盟程式的穩定性。
傳統同盟體系通常建立在穩定與共識的原則之上,而美國的做法卻引入了一種「有計畫的不穩定性」,透過質疑 SMA 成本結構與聯合軍演的延續性來對盟友施壓。這種戰略性干擾旨在迫使盟友增加國防支出——目標是推動南韓的防衛支出逼近國內生產毛額(GDP)的 5%。然而,這種脅迫式策略同時帶來戰略脫鉤風險,促使南韓更加重視自主防衛能力建設,例如獲取先進軍事偵察裝備與解除飛彈載荷限制,而非單純依賴聯合防禦體系。
二、經濟支柱:貿易、投資與供應鏈韌性
2.1 爭取高價值的出口與投資協議
川普政府訪問期間的一項核心成就,是成功把雙邊關係塑造成以美國立即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為核心的框架,從而確立美國在多個戰略性產業中的主導供應地位。
【航空航太與國防出口】
南韓承諾進行具有標誌性的採購,為美國航空航太與國防產業帶來可觀經濟效益。
大韓航空宣佈採購 103 架波音新型飛機,總額達 362 億美元,此舉預計可在全美創造約 13.5 萬個就業機會。
同時,大韓航空還簽署了一份價值 137 億美元的獨立協議,用於採購最先進的 GE 航空發動機,為其新機隊提供動力。
在國防領域,南韓空軍選擇 L3 哈里斯科技公司(L3Harris Technologies)承包 23 億美元的「空中預警與控制飛機」專案。這項高額軍購合同預計將支持超過 6000 個美國就業機會,並同時履行了美韓聯合協議中關於透過獲取先進裝備來強化南韓自主防衛能力的承諾。
2.2 能源與技術主導戰略
川普總統也促成了多項關鍵投資,以進一步鞏固美國在關鍵能源與技術供應鏈中的全球領導地位。
【推動美國能源主導地位】
韓國燃氣公社簽署了長期採購協議,每年購買約 330 萬噸美國液化天然氣(LNG)。這些長期協議由全球主要貿易商(如 Trafigura 和道達爾能源 TotalEnergy)促成,其供應來源包括美國 LNG 生產商如 Cheniere 等的配額與外銷合同。
【核能與稀土供應鏈】
為增強美國國內工業能力、降低對外部供應的依賴,雙方還達成若干針對戰略物資的具體合作。Centrus 能源公司與韓國水力原子能公司(KHNP)及浦項國際(POSCO International)合作,支持在俄亥俄州皮克頓擴建美國鈾濃縮產能,該專案預計可創造 3000 個工作機會。
此外,美國 ReElement 科技公司與浦項國際達成合作,擬在美國建設一座稀土分離、精煉與磁體生產一體化的垂直產業基地,重點生產高價值的移動用磁體,以強化關鍵技術供應鏈安全。
【基礎建設投資】
南韓企業在美國基礎建設方面也作出了重大承諾。LS 集團承諾到 2030 年將在美國電網基礎建設領域投資 30 億美元,涵蓋海底電纜、電力設備與繞線材料等專案,其美國子公司 LS Greenlink 正在維吉尼亞州建設一座價值 6.81 億美元的製造工廠。
這些協議的性質表明,其戰略動機遠超單純的商業交易。透過促使南韓簽署長期的美國 LNG 採購合約、鈾濃縮服務合作,以及共同生產高附加價值稀土磁體的專案,川普政府實質上建立了「經濟互賴」的戰略關係。這種策略的目的在於讓關鍵供應鏈擺脫對中國或其他地緣政治競爭對手的依賴,藉由經濟利益來鞏固長期的戰略目標——也就是地緣經濟脫鉤與供應鏈安全化。
然而,這些巨額投資的推進也伴隨顯著摩擦:在南韓作出投資承諾的同時,美國當局對現代汽車工廠進行了移民突襲行動,逮捕並驅逐了近 400 名南韓公民,引發首爾方面的強烈戒心;同時,川普政府還對南韓施加了更嚴苛的防衛經費壓力。這種互動格局表明,南韓政府把這些龐大的投資承諾視為必要的交易性讓步,以維持波動的雙邊關係穩定,並減輕在「美國優先」政策下進一步受到懲罰性措施的風險。
2.3 貿易再談判與摩擦(KORUS FTA)
雙邊會談頻繁聚焦於達成「自由、公平且互惠的貿易協議」的必要性。川普總統一再強調有必要重新談判當時已有五年歷史的《韓美自由貿易協定》(KORUS FTA),並表示有信心達成新協議,同時公開感謝文在寅總統指示南韓談判代表為美國爭取「一份更好的協議」。
此外,川普還利用訪亞行程尋求額外資本投入,其中一輪亞洲之行的目標是爭取額外 3500 億美元的美國投資。
表1:川普政府訪韓期間達成的雙邊經濟承諾
領域/專案 | 韓方合作夥伴 | 美方合作夥伴/受益方 | 預估金額(美元) | 戰略意義 |
航空太空梭採購 | 大韓航空 | 波音公司 | 362億美元 | 支持13.5萬個美國就業崗位與高附加值出口 |
飛機發動機採購 | 大韓航空 | GE航空 | 137億美元 | 韓國商用機隊現代化的關鍵組成部分 |
預警與控制系統 | 韓國空軍 | L3哈裏斯科技公司 | 23億美元 | 提升韓國自主防衛能力;促進美國軍工出口 |
液化天然氣採購 | 韓國燃氣公社 | Trafigura / TotalEnergy / Cheniere | 每年330萬噸(長期合同) | 鞏固美國全球能源領導地位 |
稀土生產合作 | 浦項國際 | ReElement科技公司 | 未披露(戰略合作) | 建立稀土磁體垂直一體化生產鏈;強化供應鏈韌性 |
美國電網投資 | LS集團 | LS Greenlink(佛吉尼亞) | 2030年前投資30億美元 | 關鍵基礎設施投資;建立美國產能基地
|
三、同盟安全悖論:防衛費分擔與指揮體制
3.1 防衛費用分擔爭議(《特別防衛費用分擔協定》SMA)
本階段美韓同盟的主要緊張來源之一,是川普政府對南韓承擔駐韓美軍(USFK)費用提出的急劇增加要求。川普總統多次公開要求南韓顯著提高分擔比例。
在 2019 年的防衛費用談判中,美方要求南韓每年支付 50 億美元,是當時約 10 億美元分擔額的 5 倍。在競選演說中,川普甚至聲稱如果他掌權,首爾應支付 100 億美元。
這種財政壓力不僅限於 USFK 的直接支出,還反映出川普政府更廣泛的目標:要求包括南韓在內的北約與印太盟友,到 2035 年將國防支出比例提升至接近 GDP 的 5%(當時南韓約為 3.5%)。
談判的高風險性還體現在川普政府暗示,若無法達成協議,將縮減駐韓美軍規模,引發首爾國內安全疑慮。據報導,五角大廈曾研究撤出約 4500 名駐韓美軍(總規模約 2.8 萬人)的選項,以將資源轉向應對更廣泛的「中國威脅」。但多位政策專家強調,任何此類決定都應透過美韓協商一致作出,而非被用作對北談判或經費談判的籌碼。
表2:美國對南韓防衛費分擔(SMA)的要求
時間/背景 | 原有水準 | 特朗普政府要求 | 增幅倍數 | 地緣政治背景 |
2019年談判 | 每年約10億美元 | 每年50億美元 | 5倍 | 駐韓美軍分攤費正式談判要求 |
競選言論 | 每年約10億美元 | 每年100億美元 | 10倍 | 公開強調負擔分攤的政治表態 |
北約/全球目標 | 韓國3.5% GDP | 2035年前提升至接近5% GDP | N/A | 向所有盟友施壓以提高軍費水準 |
3.2 加強聯合防禦與南韓自主防衛能力
儘管有財政上的摩擦,雙方仍重申了「防衛南韓的鋼鐵承諾(ironclad commitment to defend Korea)」並同意繼續強化「堅實的聯合防禦態勢(robust combined defensive posture)」。
雙方達成具體協議,擴大美國戰略資產在「韓半島及其周邊地區」的輪替部署規模。更為關鍵的是,為了認可南韓在自我防衛中的角色,美國完全解除南韓飛彈載荷限制,並同意啟動磋商,支持南韓獲取與研發最先進的軍事偵察裝備。
3.3 聯合軍演的暫停
在 2018 年與金正恩於新加坡舉行峰會後,川普總統單方面下令取消與南韓的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包括原定舉行的「乙支自由衛士」(Ulchi Freedom Guardian)演習。
川普將這些演習稱為「戰爭遊戲(war games)」,認為在無核化談判期間進行此類活動「並不合適」。白宮給的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可以節省大量經費(川普說:「我們省錢了——很多錢。」),二是對北韓釋出外交善意(他說「這確實是他們非常感激的事情」)。
但這項決定產生了深遠的戰略後果。這些聯合演習通常需要數月的籌備與協調,其突然取消 reportedly 讓南韓政府措手不及。透過把聯合軍演的延續與財政補償、以及對平壤的外交善意直接掛鉤,美國其實引入了一項長期的戰略風險:它暗示美國的安全承諾是可以依照即時的經濟或外交因素「重新談」的——這種訊號會削弱同盟互信,也可能讓對手誤判美韓同盟易受財政壓力影響而出現裂縫。
此外,暫停軍演成為新加坡峰會後美方給予北韓的少數具體安全讓步之一,儘管美方幾乎未在無核化方面獲得任何實質進展。此舉實際上是用對南韓安全與穩定至關重要的實際軍事嚇阻力,換取了持續對話的短暫希望,體現出川普政府將個人外交置於既定軍事戰略之上的傾向。
四、峰會外交曲線——對北接觸與無核化進程
4.1 新加坡(2018):突破與模糊承諾
2018 年 6 月舉行的首場美北新加坡峰會,開創了領導人直接對話的先例。會議發表了關於「實現韓半島完全無核化」的突破性聯合聲明。這一初步成果曾讓外界一度高度期待:美北之間延續 70 年的敵對狀態,或將被和平關係取代。
但批評者指出,該聲明缺乏實質性細節——沒有明確無核化的時間表、驗證機制及裁軍範圍。也就是說,新加坡峰會雖然在象徵意義上成功,卻在可執行性上存在重大空白。
4.2 河內(2019):在範圍與策略上的瓦解
2019 年 2 月的第二次河內峰會迅速消解了新加坡帶來的外交勢頭,並以無協議而告終。失敗的根源不只是在方案細節,而是雙方對韓半島未來的基本認知衝突。
衝突的核心在於:
美國主張「大交易(Big Deal)」,要求在解除聯合國制裁之前,北韓必須完全拆除所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MD),不僅限於核武;
北韓則主張「小交易(Small Deal)」,認為應該以「部分核裁軍步驟」換取大幅制裁緩解,並把這視為「重大讓步」。
當雙方的目標完全不相容時,川普選擇直接離場、不簽協議。這一突發性失敗顯示了沒有制度支撐的個人外交所面臨的結構性限制:新加坡的象徵性成功(如歷史性握手)並沒有消除美國國內在對北政策上缺乏共識的情況;一旦談判從政治表演進入技術細節階段,「制裁解除」與「徹底裁武」之間的落差立刻導致破局。
這次失敗也直接重創南韓國內的政策推動。文在寅總統原本打算推動的多項南北合作——包括開城工業園區復工、金剛山觀光重啟以及南北鐵路連接——都必須建立在美方主導制裁有所鬆動的前提上。河內談判破局後,這些南北交流的政治動力幾乎被瞬間凍結,2018 年以來累積的和平動能也就此停擺。
4.3 非軍事區(DMZ)會晤(2019):表演多於治國
第三次會晤發生在 2019 年 6 月,其特徵是即興外交(impulse diplomacy)——完全源於川普在推特上的一則公開邀約。雙方在板門店(Panmunjom)短暫會面,川普成為首位跨入北韓境內的在任美國總統。
這一象徵事件確實重要。北韓官方媒體稱之為「歷史性」「驚人的事件」,強調儘管無核化談判陷入僵局,兩位領導人仍維持「良好的個人關係」。金正恩表示,在象徵分裂的地方會面「預示著新的現在(a new present)」,並期待未來有更積極的交流。
直接成果是雙方同意恢復「工作層級」的核談判,由美國特使史蒂芬·比根(Stephen Biegun)率隊與北韓代表會晤。不過,要注意的是,南韓總統文在寅並未直接參與川普與金正恩的現場會晤——儘管他在此之前一直是主要的外交仲介者。這場外交戲劇雖然暫時緩和了區域緊張,但也進一步證實:這一時期的談判動力更多來自領導人的個人意志,而不是成熟、制度化的政策目標。
五、結果評估與北韓核地位
5.1 永久現狀與核武庫擴張
儘管舉辦了三次高規格峰會,無核化這個核心目標並沒有被實現。北韓沒有採取任何實質性的裁軍措施,且在河內會談破裂後,多次公開宣稱自己是「不可逆轉的核國家」。
在峰會期間及之後,北韓利用外交互動所提供的「政治掩護」,加速擴充與精進其軍事能力。現階段研判,平壤大約擁有 50 枚核武器,並具備每年生產更多核彈頭所需的裂變材料能力。特別重要的是,北韓持續推進飛彈載具的發展,如今已部署多型洲際彈道飛彈(ICBM)——包括「火星-18」、「火星-17」與「火星-15」——這些飛彈在技術上都能覆蓋美國本土。北韓甚至在川普訪問南韓期間發射飛彈,以展示其研發進展。
5.2 默許承認與政策漂移
北韓長期以來的戰略目標,就是在國際上獲得核國家地位的實質承認。在直接外交階段,美國政策逐漸出現了默許性的漂移。
當被問到是否願意承認北韓是核國家時,川普總統說:「嗯,我覺得他們算是一個核國家吧。你要說他們必須被承認為核國家,好吧,他們確實擁有大量核武器,我只能這麼說。」這句話雖然不是正式政策聲明,但幾乎等同於事實上的承認北韓已是一個擁核國家。
此外,DMZ 會晤後,美國內部政策討論顯示,有官員開始考慮接受所謂「核凍結(nuclear freeze)」的方案——也就是允許北韓停止擴充核武庫,但不要求其拆除既有核武。這種方案在實質上就是把現況合法化,也就是間接承認北韓的核地位。
高層外交無意中促成了核持有的正常化。這些峰會為北韓提供了政治掩護,使其能在沒有遭受嚴重國際懲罰的情況下持續推進武器專案。如此一來,平壤就從一個因為追求核武而被孤立的「棄兒國家」,慢慢轉變成事實上的核武國家,而且還獲得美國總統的非正式承認。
這種政策漂移帶來了嚴重的擴散風險。分析人士警告,如果美方以「部分無核化措施」換取「制裁鬆綁」,可能會在主要盟國——尤其是南韓與日本——引發國內政治壓力,促使它們也考慮發展自主核武能力。同時,美國對盟國一再提高防衛費分擔要求、暫停嚇阻性軍演,以及總統對「核凍結」展現公開彈性,這些因素加總起來會削弱盟友對美國「核保護傘」的信心。這種長期信任侵蝕會升高區域安全風險,迫使盟友思考本土軍事替代方案。
5.3 區域與國際反應
這些峰會在國際上引起複雜反應。中國表示讚賞美方透過外交途徑處理北韓核問題的努力;歐盟則稱這是「實現無核化的關鍵且必要的一步」。在美國國內,民意大致支持川普與金正恩重新展開對話——大約 75% 的美國人支持兩人會晤,但多數人主張,會談應該有先決條件,例如北韓先停止飛彈試射或承諾放棄核武。
六、結論與戰略建議
6.1 川普時期對韓半島的長期遺產
川普總統任內的高強度對北接觸,留下了複雜而矛盾的戰略遺產。一方面,訪問與談判確實帶來前所未有的雙邊經濟整合與投資合作——為美國創造數十億美元的高附加價值出口,也強化了關鍵供應鏈的穩定(見第二章)。但另一方面,這些成果是以犧牲同盟互信與制度穩定性為代價的。政府透過高度金錢化的防衛分擔要求,以及突發性的軍事政策決定(特別是單方面取消聯合嚇阻演習),嚴重侵蝕了同盟機制(見第三章)。
與金正恩的直接外交確實在短期內降低了緊張,並建立起前所未有的領導人溝通管道;但這種「歷史性外交」並沒有帶來任何實質裁軍成果。最後,北韓的核與飛彈能力在這段時間不僅沒有被遏止,反而在技術與數量上顯著強化(見第五章)。
整體而言,這一階段構成了一場宏大的戰略交換:美國用短期的經濟收穫與外交舞台效果,換取了長期的同盟安全風險,並加速了北韓的核武常態化。
6.2 未來美國對北政策的戰略建議
基於上述狀況與結果,未來美國的韓半島政策需要作出幾項關鍵再校準,以修復峰會外交所留下的結構性風險。
建議一:把同盟安全重新錨定在戰略價值,而不是交易邏輯。
美韓同盟必須清楚區分:防衛費談判(SMA)應獨立於駐韓美軍的存在,以及聯合嚇阻力的戰略意義。為了恢復戰備水準與盟友互信,美國應立即恢復先前暫停的聯合軍事演習。安全承諾必須從區域防禦與戰略嚇阻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單純的財務交換。
建議二:從「徹底無核化」轉向「可驗證的防擴散管理」。
考量到北韓如今已經穩固成為一個實際的核國家(約 50 枚核彈頭,並具備洲際打擊能力),要求其立即、全面裁軍的「河內式大交易」已不具現實性。美國應該轉向務實策略,聚焦在:限制核生產上限,控制裂變材料產出,嚴格禁止核與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外流。
這實際上就是把北韓當成一個敵對性的擁核國家來加以管控,同時強化盟國的飛彈防禦體系。
建議三:重新賦能南北交流,把它變成政策槓桿。
未來美方應該在不破壞制裁架構的前提下,讓部分人道與非軍事性質的南北經貿合作得以在嚴格條件下重啟,例如南韓提出的開城工業園區、南北鐵路連接計畫等。這樣不但能支援首爾的戰略優先事項,也能稍微修補「河內破局」後的政治寒意。在可控的情況下進行有限經貿往來,還能培養北韓對外部的經濟依賴,為未來的核管理談判提供實質籌碼。
《川普對韓半島戰略參與評估》總結
一、總體概述
這篇報告系統分析了川普政府時期美國對韓半島的整體戰略,從經濟、同盟管理到無核化外交,揭示其以交易化邏輯取代傳統同盟機制的核心特徵。整個時期的政策框架大致由兩條主線構成:
對南韓的交易性施壓——強調防衛費分擔與貿易再平衡;
對北韓的個人外交——以領導人直接會面為主導,試圖用高層關係推動無核化。
二、經濟與同盟政策
川普政府確實為美國爭取到大量經濟利益:南韓採購波音飛機、GE 發動機與美製預警系統,總額超過 500 億美元;南韓也簽署長期 LNG 進口合約,並投資美國電網與稀土產業鏈。這些交易強化了美國供應鏈安全與製造業復興,但也被首爾視為一種「外交上的必要讓步」,用來換取雙邊政治穩定。
在安全面,美國要求南韓把分擔費用提高到 50 億美元(原為 10 億美元),甚至拋出 2035 年前國防支出拉到 GDP 5% 的要求。這種「金錢化的安全議題」削弱了美韓互信,尤其是在川普單方面取消聯合軍演之後,盟友對美國安全承諾的信心明顯下降。
三、無核化外交與三次峰會
新加坡峰會(2018):創造歷史性會面,但聲明過於概略、缺乏驗證機制。
河內峰會(2019):因「全面裁軍換全面制裁解除」與「部分裁軍換部分制裁解除」的分歧破局。
板門店會晤(2019):象徵意義遠大於政策成果,更像是即興外交與個人舞台。
這幾次峰會在短期內確實降低了軍事緊張,但並未帶來實質裁軍,反而讓北韓在外交掩護下繼續推進核與飛彈項目。
四、結果評估
北韓在峰會後公開宣稱自己是「不可逆轉的核國家」,並把核彈頭規模擴大到約 50 枚。川普的相關發言與美方內部對「核凍結」的討論,實際上等於是對北韓核地位的事實性承認。這導致三項連鎖效果:區域核擴散風險上升;
南韓、日本對「美國核保護傘」可信度的疑慮增加;
同盟內部開始出現自主防衛、乃至潛在核武化的討論。
五、戰略遺產與政策建議
這一階段留下的結構性特徵可以概括為:短期經濟成果顯著、但同盟互信被侵蝕、北韓核能力反而被強化。後續政策建議應包括:
重新把美韓同盟錨定在戰略價值上,而非金錢談判;
將目標從「完全無核化」調整為「可驗證、可管理的防擴散」;
在嚴格制裁下,選擇性開放南北經濟合作,作為對北談判的槓桿。
六、結論
川普的「峰會外交」在短期內確實製造了歷史畫面與巨大媒體效果,但長期結果卻是:經濟成果與戰略成本出現錯位;同盟體系變得更脆弱;北韓的核能力則更被制度化。最終,美國其實是用一段短期的政治舞台與經濟利益,交換到了一個更強、也更難逆轉的核北韓,以及更加不穩定的東北亞安全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