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及出版
首页 > 研究及出版
研究及出版
研究及出版

芬太尼甩鍋遊戲:全球阿片類藥物危機中的美中緊張關係

2025-10-21

芬太尼甩鍋遊戲:全球阿片類藥物危機中的美中緊張關係

引言

阿片類藥物氾濫已成為21世紀最具毀滅性的公共衛生危機之一,在全球範圍內奪去了數十萬人的生命。在所有阿片類藥物中,芬太尼因其前所未有的效力而格外突出——其效力是海洛因的50倍,是嗎啡的100倍,使其在非法毒品市場上既廉價又致命。儘管這場危機根源於複雜的社會經濟和醫療因素,但它日益與地緣政治糾纏在一起。美國指責中國是芬太尼前體化學品的主要來源,而北京則反駁稱美國的成癮問題是由國內原因驅動的。這場甩鍋遊戲如今橫亙在公共衛生、貿易和外交的交叉點上。

全球阿片類藥物危機的背景

阿片類藥物危機在全球範圍內已達到令人震驚的程度,而美國是其震中。僅在2023年,美國就記錄了近10萬起過量死亡案例,其中三分之二以上與合成阿片類藥物(如芬太尼)有關。然而,這場危機並不局限於北美。同年,加拿大報告了近7000起阿片類藥物相關死亡,大多數與芬太尼有關。在歐盟,記錄了約8500起死亡案例,儘管許多地區仍以傳統阿片類(如海洛因)為主。在中國,儘管大規模的芬太尼濫用記錄較少,但處方類阿片藥物的誤用仍然令人擔憂。全球軌跡顯示,從2000年代初期的處方藥依賴,到2010年代的海洛因主導,再到如今更便宜、更致命、且更易跨境走私的合成阿片類藥物

如圖1所示,美國依舊是全球阿片類藥物危機的中心,2023年約有10萬人死於阿片類藥物,其中近70%歸因於芬太尼或其他合成阿片類。加拿大人口雖小,但負擔比例極高,約7000人死亡,其中五分之四以上與芬太尼有關。歐盟的阿片類死亡約為8500人,其中約40%由芬太尼導致,顯示出合成阿片類在歐洲市場的滲透雖慢但在增長。相比之下,中國報告的芬太尼相關死亡率有限,阿片類濫用主要與處方藥有關。這些區域差異凸顯出疫情動態的變化,其中芬太尼的主導地位在北美最為明顯。

美國對中國的指控

美國一直指責中國在助長阿片類藥物危機中扮演核心角色,允許芬太尼及其化學前體的生產和出口。自201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執法機構(包括緝毒局DEA)強調中國化工企業是墨西哥販毒集團製造芬太尼所用原料的主要供應商。司法部(DOJ)也已對多名中國公民和公司提起訴訟,指控其故意向美國市場輸送受控物質或前體化學品。與此同時,美國財政部對涉嫌參與非法阿片類交易的中國實體實施了制裁

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通過簽署第14195號行政令,將中國進口商品加征10%關稅,並明確將其作為遏制芬太尼走私的手段。此後關稅提升至20%,並伴隨公開聲明稱中國正在“激勵”和“補貼”其化工出口商繼續進行該貿易。這些行動將芬太尼危機不僅視為公共衛生災難,更是國家安全與經濟戰爭的問題,中國被塑造成主要敵手。

中國的回應與反敘事

中國堅決否認美國的指控,認為這些指控是出於政治動機,意在轉移人們對美國未能解決毒品需求問題的注意。中方官員指出,阿片類藥物氾濫本質上是美國的問題,由過度處方、社會不平等和非法藥物需求所驅動2019年,北京採取了重要監管措施,將所有芬太尼相關物質列入管制,使中國成為首批對芬太尼類物質實施全面管控的國家之一。儘管如此,美國機構仍聲稱執法不均衡,中國生產商已轉向前體銷售。

中國還提及自身在19世紀鴉片戰爭中遭受的苦難,強調其對毒品管控的重視,並指責美國在甩鍋問題上的虛偽。此外,北京強調,美國制藥公司通過激進的阿片類藥物行銷和處方行為,在芬太尼成為主要威脅之前就點燃了這場流行病。中國官方媒體還將美國的關稅和制裁描繪為貿易戰的延伸,稱華盛頓是在利用阿片類危機對中國施壓這一反敘事凸顯了衛生外交和大國關係中的深層不信任。

貿易與毒品的交織:關稅、制裁與升級

芬太尼危機日益嵌入美中貿易衝突,將一場公共衛生問題轉化為地緣政治和經濟戰場。2025年初,特朗普通過第14195號行政令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10%關稅,並明確提到中國供應芬太尼前體的角色。數周內,該稅率上調至20%,並擴展至來自中國的低價值電商包裹,此舉旨在遏制前體化學品的網路銷售。這些措施首次將健康安全與貿易政策相結合,將阿片類流行病塑造為需要經濟威懾的跨國威脅。

中國以加征報復性關稅、限制稀土出口以及對在華運營的美國公司發起反壟斷調查進行回應。分析人士認為,阿片類爭端為華盛頓提供了一個具有政治吸引力的理由,在已然緊張的貿易戰中擴大關稅。雖然美國認為此舉有助於擾亂合成阿片類的供應鏈,但批評者認為此舉可能導致健康安全政治化並加深分歧。貿易制裁與毒品執法的交織最終加劇了不信任,使美中在芬太尼管控上的合作可能性越來越低。

墨西哥因素與跨國供應鏈

儘管中國被描繪為芬太尼危機的主要外部來源,但墨西哥販毒集團的作用同樣關鍵。據DEA和聯合國毒品與犯罪辦公室(UNODC)報告,中國化工供應商出口NPPN-苯乙基-4-呱啶酮)和4-ANPP4-苯胺基-N-苯乙基呱啶)等前體化學品至墨西哥,在地下實驗室合成芬太尼[9,21]。販毒集團,尤其是錫那羅亞和哈利斯科新生代集團(CJNG),隨後通過複雜的走私網路將成品跨越美墨邊境。這一三角供應鏈——中國(前體)→墨西哥(生產)→美國(分銷)——使得責任歸屬複雜化。美國官員承認,儘管中國是大多數前體化學品的來源,但墨西哥是進入美國市場的成品芬太尼的中心。此外,走私者越來越多地將前體偽裝為合法產品,增加了檢測難度。國際執法機構還指出“雙重用途”化學品的興起,即既有合法工業用途,又可用於合成毒品[24]。因此,解決芬太尼危機需要包括源頭國和過境國在內的多邊執法戰略,僅僅聚焦中國會忽視墨西哥有組織犯罪集團在全球毒品貿易路線中的關鍵作用。

國際反應與全球風險

儘管芬太尼危機集中在北美,但因其可能破壞全球健康安全與貿易關係,已引發國際關注。加拿大在2023年報告近7000起阿片類相關死亡,與美國保持一致,呼籲加強前體化學品管控。歐盟通過歐洲毒品和毒癮監測中心(EMCDDA)表示支持加強對合成阿片類的監控,儘管其在歐洲尚不如北美普遍。多邊組織,尤其是聯合國毒品與犯罪辦公室(UNODC),強調跨境合作的必要性,並指出芬太尼類似物已擴散至亞洲和非洲。專家警告稱,如果不加遏制,中國墨西哥美國的走私模式可能在其他地區複製,帶來“下一波”危機。在外交層面,美國推動將芬太尼框定為全球安全威脅,可能導致國際共識的分化,尤其是在一些國家認為華盛頓的措施是其對華競爭的政治延伸時。因此,全球風險已超越毒品管控,觸及國際健康治理與大國外交的信譽。芬太尼危機逐步在美中貿易關係中被“安全化”。2019年,中國實施了對芬太尼類物質的全面管制,此舉最初得到華盛頓的讚揚。然而到2020年,DEA仍認定中國是芬太尼前體的主要來源,加劇了審視力度。2023年,美國司法部起訴22名中國公民和4家中國制藥公司,指控其參與全球芬太尼販運。

2025年,爭端完全轉入貿易領域。2月,特朗普簽署第14195號行政令,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10%關稅;3月上調至20%4月擴展至低價值電商包裹並對中國實體進一步制裁。20257月,美國甚至提出對芬太尼販運者判處死刑的可能性,引發北京強烈譴責。這些措施共同表明,一場健康危機如何演變為關稅、制裁與大國對抗的糾纏。

公共衛生 vs. 地緣政治:真正的受害者

在美中甩鍋遊戲的核心,是因阿片成癮和過量死亡而遭受毀滅打擊的個人和家庭。芬太尼管控的政治化使關注點從預防、治療和減少傷害等公共衛生解決方案,轉向對健康影響不確定的制裁與關稅。批評者認為,將阿片類危機安全化有可能疏遠潛在夥伴,破壞合作解決方案。證據表明,過量預防策略(如分發納洛酮、藥物輔助治療MAT和公眾意識宣傳)能顯著降低死亡率。然而,這些需要跨國合作,包括追蹤前體、監管線上銷售和共用情報。中國強調供給端管控,美國則優先執法與攔截,導致應對措施碎片化。與此同時,過量死亡受害者在外交交鋒中往往被當作統計數字,而不是急需幫助的人。

芬太尼爭端說明了一個更廣泛的教訓:當公共衛生危機被大國對抗吞噬時,受害者往往被邊緣化。與其將芬太尼僅僅框定為一場雙邊爭端,不如讓雙方及國際社會優先考慮協作與循證干預。若無法完成這一轉變,全球阿片類藥物危機將進一步加深,政治而非人民會繼續成為應對的核心。

結論

芬太尼危機表明,一場毀滅性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如何深深捲入地緣政治的漩渦。美國將中國塑造成通過出口前體助長流行病的主要推手,而中國則反駁稱美國的成癮問題根源在於國內需求及監管失敗。關稅、制裁和外交言辭已將原本可能成為合作機會的問題,轉化為美中競爭的又一焦點。

然而,當雙方互相指責時,人類損失仍在不斷攀升:美國每年數以萬計的過量死亡,加拿大和歐洲的負擔上升,亞洲和非洲的擔憂日益增加。解決芬太尼問題需要多邊合作,包括更嚴格的前體管控、更完善的數據共用以及基於證據的減害策略。阿片類流行病不僅是一場雙邊爭端,更是全球健康安全挑戰。除非合作取代對抗,否則危機將加深,而政治而非人民仍將處於應對的中心。

總結:芬太尼甩鍋遊戲與美中緊張關係

危機背景

芬太尼的致命性:效力是海洛因的50倍、嗎啡的100倍,已成為全球非法毒品市場的核心。

全球態勢:2023年,美國近10萬人死於阿片類藥物,其中70%與芬太尼有關;加拿大約7000人死亡,80%以上與芬太尼有關;歐盟8500例中約40%與芬太尼相關;中國死亡率較低,但處方藥濫用值得關注。

美國的指控

美國將中國視為芬太尼前體的主要來源,指責中國化工企業為墨西哥販毒集團提供原料。

美國司法部起訴中國公民和公司,美國財政部制裁涉案實體。

特朗普政府(2025年)將關稅與芬太尼掛鉤:10%關稅 → 20%關稅 → 擴展至電商小包裹。

中國的反敘事

否認指控,稱美國問題源於國內需求、過度處方和社會不平等。

2019年已全面列管芬太尼類物質,但美國認為執法不均。

強調美國制藥公司才是危機的始作俑者,批評美方“甩鍋”和“虛偽”。

將美國的關稅和制裁視為貿易戰的延伸。

墨西哥因素

供應鏈呈“三角形”:中國(前體)→ 墨西哥(合成)→ 美國(分銷)。

墨西哥販毒集團(錫那羅亞、CJNG)是成品芬太尼入美的核心。

單獨指責中國忽視了墨西哥在供應鏈中的關鍵作用。

國際反應

加拿大與美國保持一致,呼籲加強前體管控。

歐盟關注度較低,但逐漸警惕。

聯合國呼籲跨國合作,警告“中國墨西哥美國模式”可能在全球複製。

部分國家擔心美國把危機政治化,用來打壓中國。

關鍵趨勢

危機逐步被“安全化”,成為健康問題+國家安全+貿易衝突的交匯點。

美方措施包括起訴、制裁、關稅,甚至提出死刑懲罰。

中美互不信任,合作空間縮小。

真正的受害者

在甩鍋與對抗中,公共衛生解決方案(預防、治療、減害)被邊緣化。

納洛酮分發、藥物輔助治療、公眾宣傳等行之有效,但缺乏跨國合作。

危機被政治化,受害者淪為外交中的數字,而非需要幫助的人。

結論

芬太尼危機不僅是美中之間的雙邊矛盾,而是全球公共衛生與安全挑戰。若繼續以對抗和甩鍋為主,危機將加劇;唯有通過多邊合作和循證政策,才能有效緩解。


© 2025 亞太安全與臺灣問題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